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这半年东摸西打总算是把《明朝那些事儿》九本全看完了,跟看完《三体 死神永生》一样,有一种从头到尾的贯穿感,灵魂在震荡,真的是让人头皮发麻~但是为啥白话历史能有这种魔力,除去跟小说一样电影胶片般的阅读感外,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道,历史之“道”,文化之“道”,生存之“道”,数不尽的诡谲的哲学被石悦先生(全书作者当年明月)纷纷融入了各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中,读完后,便如同拥有了自己的历史舞台,所谓精神洗礼如是。
九本书说了啥,说不全~
十六位皇帝
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祁镇(复辟) –>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栩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至少石悦先生把每一位皇帝的性格都描述得栩栩如生,以至于随便一位皇帝提到名字形象就浮现在了脑海。除了生动的皇帝形象,明朝历史中出现的那些伟人、名人、名将,徐达、常遇春、蓝玉、张玉、郑和、于谦、李东阳、杨一清、杨廷和、徐阶、高拱、杨继盛、王守仁、徐霞客、唐伯虎、李时珍、张居正、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你方唱罢我登场,流光溢彩,应接不暇~这大概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精彩的书了吧!精彩!真的是精彩!
我一直觉得看书比看电影过瘾,因为所有的情节场景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构建,以前看《盗墓笔记》、看《三体》,都会害怕书变得越来越薄,总是期望精彩绝伦的剧情能一直冲击我的精神。《明朝那些事儿》做到的就是将历史写成了小说,令人孜孜不倦地从枯燥的历史中获取小说般的阅读快感。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件事情了不起,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可以知道,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在大的时间尺度下,自然界事物发生的规律的体现。以前我就被告诫过,当你对人生的某一阶段迷茫时,就去看看历史,历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很相似的!历史绝不仅仅只是一门枯燥的用来考试的学科!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历史的载体从文化起源以来,都是枯燥的文字,对大多人来说都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并将其束之高阁,而这种普遍的信息差存在时,石悦先生用他的专业能力,将一个历史文明的宝库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大众面前。行前人所不能行,启后人以无量智,可谓是国士无双!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至少戳中了我的心。道理也好,哲学也罢,统统都是前人对自己本身的定义与描述。人类的智慧不能从生理上遗传,所以先辈们将知识与智慧誊写在纸上,供后来者学习,但遗憾的是,很多美好且通透的东西无法用文字来描述,但先辈们依旧用虚无缥缈的哲学传承了下来。以前也有小朋友问我一些人生哲理的问题,我无奈地回答他,
我能把我的感受通过文字描述给你,但你终究还没有体会过我所经历的故事,所以在你看来只会是干巴巴的无病呻吟罢了~
哲学也是这样啊,懂得人自然懂,不懂得人只能寄望于时间,在被磨砺之前只能用学到的哲学类的知识考试啊~
石悦先生在全书的最后在说完徐霞客的故事后含蓄地指出,自己已经将写这套书的目的蕴含在之前的文字中了,懂得人,这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不懂得人还可以继续看下去。当时看到这里时,我就已经很明确的感受到,石悦先生不仅仅是在写历史啊,他是在通过历史活灵活现地展示虚无的哲学啊~当然了,我也不是什么强迫症患者,我肯定继续往下看啊~然而的确是震惊到我了,真的是震的头皮发麻!石悦先生为什么要写这套《明朝》啊,杨继盛为什么要死劾严嵩啊,李时珍科举不利,为什么要写《本草纲目》造福世人啊,徐霞客又为什么宁愿阔别守寡的老母亲,踏遍祖国南北,还愿意送素不相识的和尚的骨灰去圣地啊,而“农神”袁隆平快90了,还奋斗在科研一线,为什么啊?千秋霸业,万古流芳,终将生于尘土,归于尘土,在这时间的洪流中,渺小的人类如何去获得自我的价值?答案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呵?就这?别拿土味哲理装文艺高雅了!尴尬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真-头皮发麻~我还记得中学时候,写议论文,开头先写个题记,管它懂不懂啥意思,看上去很有道理,如果还是名人说的就好了(鲁迅:???),直接抄,抄多少字就少写多少字正文~我觉得上面这句话就很适合做题记,在写个当年明月于《明朝那些事儿》题,嘿~这次语文我肯定考高分了~好了不要闹了~我只是在模仿石悦先生能在严肃的议论中夹杂真实又幽默的口语化内容,模仿的不好反正也是看的人难受,我又不负责~这九本书真是经常看着看着就突然被戳到笑点,看历史还能笑口常开,好评!
这个答案其实我也不想去解释什么,懂得人自然懂,不懂得人以后肯定懂,以后也不懂,也可以。诸君降临世上,所有的喜怒哀乐哪个不是自找的~所有的事情,你自己能接受,便与天地大同。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存在意义的,去发掘这个意义的过程本身不也是意义的一部分嘛~而杨继盛等人,做的事情外人可能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我相信他们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如果有人能看到这里(包括以后的我),请思考一下,你所经历的人生,你愿意用你自己的方式大大方方的讲给他人听吗?
还是那句话,懂得人自然懂~石悦先生的笔触其实是勾勒出了包含他自己人生智慧的历史舞台啊~人类文明薪火相传,历史不正是那个功不可没的载体吗?
《明朝》的故事基于史实,却丝毫不呆板,讲道理书中有好几处地方是我感同身受,突然受到触动,再次头皮发麻~第一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被俺答送回北京,已经即位的亲弟弟朱祁钰受权力吸引打压朱祁镇,导致朱祁镇众叛亲离,但他并不在意,他只想去紫禁城的角落的房子里,和几年前就因自己被俘而哭瞎双眼的钱皇后团圆。朱祁镇开门的那一瞬间,双方日思夜想的人就在眼前,就算是哭瞎双眼的钱皇后也知道是他回来了。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时间便是停留在那一瞬间了吧。也许真正的历史没有写到这一幕,但石悦先生就是用他上辈子读了太多书憋出来的才华告诉读者,当年明月是懂爱情的!
第二处,王阳明被贬到贵州做招待所所长,对程朱理学失望的王阳明再次陷入了无尽的精神绝望中,格竹子,格个P~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恶劣的生存环境,腐臭的京城官场,与自己从小锦衣玉食格格不入的生活节奏,王阳明始终没有妥协,放弃思考!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理?欲?都去他的吧,答案就在眼前了啊!吃过那么多苦,受过那么多煎熬,我什么也不懂啊!加油啊!亘古的智慧就在眼前,为真理而去,若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
也是就在那一瞬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此一瞬便是永恒!原来当年明月是懂顿悟的!
第三处,张居正,明朝最强政治家,没有之一。当年明月说明朝有一段时间是张家的,我很诧异,这个内阁首辅的能量能扳倒皇权。而张居正去世后,当年明月又说千古唯此一人。我又很诧异,张居正并非毫无黑点,一条鞭法改革虽然开创了中国社会税收新时代,但考成法又变相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顺从我的人用,不顺从的人往死里整,根本不是正人君子的形象啊~后来在当年明月评价张居正的那一段我找到了答案,张居正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复杂的人。敢于创新却又独裁专政,生活奢侈,道德也并不高尚,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良心与理想————匡扶社稷,为民着想。
原来啊,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迫于生存的压力有时会放弃生命的尊严,虽然不合法,但却很合理。人在经历了沧桑苦难后,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男盗女娼之流呢?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张居正在饱经磨难后还能在最高的权位上不惟私利,坚持自己的良心,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所以说千古,唯此一人!
当年明月刚上大学时有人对他说: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见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决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多年后他写张居正的评价时,想起这句话,然后告诉我们,当年明月是懂张居正的!也是懂我们所有人的!
还有好多好多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地方,这才是历史,这才是哲学啊!
看书这件事,权当是一种消遣吧。书里的千秋终究不会转换为现实里的一米一粥,看书还是要自己开心最好。如果有人看到这儿,我写的累,看的更累,所以这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怕不是就是来浪费时间的~但在最后我还是想无病呻吟一下,我觉得每个人一生会经历的挫折,会遇到的幸福不会因为你的工作职位、年龄、性别或其他外在因素而不同,没人能剥夺你体验自己人生的权利。这是我与自己的交流,也是与你的交流。《明朝》,好看,推荐给你,愿你发现自己的幸福。懂得自然懂,如此,甚好!
————2019年12月19日01:46:23